为加快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上海市校外教育项目课程指南》的引领下,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展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本学期“绿韵树人苑”根据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敞开课堂观课活动。5月17日和24日,本中心吴嘉佩、张红平、郭艳丽和於朦晰四位青年教师亮相敞开课堂活动,展现了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教学风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各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点滴!
吴嘉佩老师在电子制作课上执教的内容是《触摸板电路》,通过拼搭触摸板电路,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关知识。课堂中,吴老师以一封求救信为情境导入,吸引学生开启魔法森林的探险之旅,并设计了三个闯关任务。
在 “导体之门” 环节,学生借助电池、小灯泡、软导线拼搭测试电路,小组合作对竹筷、螺丝钉、纸巾等材料进行导电性检测,从而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继而来到“触摸沼泽”,学生通过动手将触摸板装进电路,点亮发光二极管,认识触摸板的工作原理。最后在 “水晶之心” 环节,学生将电路修改成触摸板电路并拼搭完整。
课堂最后强调触摸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呼吁用电安全,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对比不同湿度对触摸板的影响效果的过程中,不仅对触摸板电路有了深入了解,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张红平老师执教的是“小记者”课程,上课内容是《从采访到笔尖——让“声音”在纸上“跳跃”》。张老师从学生采访实践活动时的表现、收集到的采访视频以及采访记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整理采访素材、提取关键信息由此撰写出新闻稿。课堂围绕采访素材的归类整理,新闻消息的“汉堡包”结构的复习,新闻稿件的撰写展开教学。本课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将整理好的采访素材在新闻稿中合理利用起来。目标是根据课堂所学再次润色修改自己的新闻初稿,最后撰写出精彩的新闻稿件。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总自己的采访问题以及采访记录,通过讨论与思考将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教学过程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流畅,通过小组分享与展示,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郭艳丽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奥尔夫音乐基础课程《初识音高》,面向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学生。本节课以游戏化、多感官联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do、mi、sol三个音高,理解音高与空间位置的对应关系。
本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首先通过《音高小精灵舞会》的身体律动激发兴趣,让学生用动作感知音高;随后在《会唱歌的房子》中,将抽象音高具象化为“楼层”,通过视觉卡片搭建音乐大楼,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接着结合柯达伊手势和动画演示,让学生在《旋律魔法师》环节听辨、模仿音高走向;最后小组合作创编《我的梦幻音乐楼》,即兴设计旋律并展示,深化对音高的理解。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契合低龄儿童特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趣味活动,体现了奥尔夫“玩中学”的理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协作力和创造力,是一节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优质音乐启蒙课。
於朦晰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人物速写——衣褶的表现》,本节课以“衣褶的动态表达”为核心,引导学生理解衣褶的形成原理与分类,掌握线条虚实与人体结构的关联。她通过观察同桌衣物褶皱导入,结合站立与抬臂的衣褶对比图,引发学生对“布料受力点”的思考。随后聚焦垂坠、牵引、堆积、挤压、辐射五类褶皱,以简图与模仿观察强化记忆,并示范如何通过线条的轻重、疏密表现衣褶的虚实与体积感。
课堂中,学生通过限时写生放射状褶皱,初识衣褶与人体结构的关系,教师进一步设计分层写生练习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课堂尾声,学生通过作品互评总结。最终以生活化观察练习深化对人体结构与布料力学的理解。
四位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基于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此次敞开课堂活动,不仅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教学风采,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他们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敞开课堂”有利于激发教师主动成长的意识,引领青年教师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未来,我们期待青年教师们都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共同为中心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