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党史学习教育(63)】品赏文学经典,重温百年党史:文学经典书籍阅读推荐六
发布日期:2022-01-12 13:39:26   发布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   

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党团员教师从文学经典中发现党史线索、感受党史精神,进而汲取精神养分,青少年活动党支部开展了“品赏文学经典,重温百年党史”专题活动,让老师们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厚植爱国爱党之情。同时将自己喜爱的经典文学著作推荐给大家,在推荐解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传播党史中的动人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我们将陆续推出本中心党团员教师所阅读推荐的文学经典书籍,希望我们的推荐能对你有所帮助,使你也喜欢上这本书,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党史温度,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意义,更好地重温党的百年历史。

书籍简介:

《蛙》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荣获茅盾文学奖莫言的长篇小说,完成并初稿于2009年。小说以共和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是一部以文学形式推动中国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作品。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蛙》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荣获茅盾文学奖莫言的长篇小说,完成并初稿于2009年。小说以共和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是一部以文学形式推动中国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作品。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推荐理由:

一、写实与虚构的对比

“娃蛙娲哇,声声令我泪欲下”作者解释说:蛙,既是“青蛙”的“蛙”,它是“娃娃”的“娃”“女娲”的“娲”,“蛙”在民间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

很多的民间艺术上都有“蛙”的图案,因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民间传说女娲造人,“娲”和“蛙”“娃”同音。

小说中也加入了“青蛙戏人”等民间传说,更突出了“蛙”的象征意义,由此向读者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崇高的敬意。

二、小说书信叙述的形式

全篇一共分为五部分,前四部分以剧作家“我”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书信的方式和正文组成,第五部分是由一部九幕话剧组成。

书信中讲述了山东高密的一个乡村,这里的人好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来取名,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地上这里有着最原始的农村生活风貌,是个传统的靠老天爷吃饭的乡村。

故事在和日本友人书信交往中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有关“姑姑”的故事。姑姑万心是乡村妇科医生,以数代人的共同记忆和悲悯情怀述说“生育”背后的悲与喜、爱与痛、悔恨与收获。

三、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反思

《蛙》探讨的是社会问题,更是人性问题。当人性与制度、政策,主流话语发生冲突时,个体将何去何从,个体对罪责如何忏悔和救赎,这是莫言写这部小说最为着力的地方。

1965年底,人口剧增的情况下迎来了计划生育的高潮。“只能生一个”的口号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些没有生出儿子的男人女人死活不肯结扎上环。竭尽全力的东躲西藏,许多女人死在逃跑的路上,或死在手术台上,那一条条未能出世的小生命被消灭在母亲的子宫里,也埋在姑姑的心里,成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噩梦。晚年时姑姑总能听见那一声声蛙叫,也总能看见那些小灵魂化成蛙的模样向她索命,她是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却也和那些死去的孕妇一样,成为政策的牺牲者。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沾到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呢?被罪恶感纠缠的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蛙》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正如人性没有黑白分明的边界,终其一生我们在反思中走向人生的归途。

每一部文学经典著作,都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开展“品赏文学经典,重温百年党史”活动,通过一部部动人的篇章,能让我们重温这些在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中留下鲜明印迹的经典作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永续不断的丰厚滋养,并永久地铭刻在我们心中。请大家继续关注下一期的文学经典书籍阅读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华科路268号     电话:021-69228890
技术支持:青浦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