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下午,绿韵讲坛第二十二讲《沪剧与上海文化》在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小剧场隆重举行,备受大家喜爱和敬仰的中国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老师亲临讲坛,带领大家走进沪剧艺术的魅力世界。
本次讲坛由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曹吟欢主持,青浦区教育知联分会、教育系统各单位工会干部、各校艺术总辅导员、青浦区少体校以及本中心全体教职工聆听了本次讲座。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副主任。
茅善玉老师用正宗而软糯的沪语,绘声绘色地向大家呈现了沪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画卷,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沪剧作为“上海声音”所具有的独特韵律。
沪剧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东乡调、西乡调、“本滩”、“申曲”,直到上世纪1941年正式被命名为“沪剧”。而上海在开埠后,都市发展十分迅猛,每天的新闻不断,因而造就了沪剧最初的演剧形式:“说新闻、唱新闻”,这一形式也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同,如《黄慧如和陆根荣》就是根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新闻报道而改编,一经上演立刻轰动全城。
沪剧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
茅老师认为,任何艺术的特点都离不开其起源的地域文化。沪剧从农村来,并迅速城市化,它的发展轨迹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体现的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精神。
沪剧音乐起源于江南小调和田头山歌,特点来自于它的“拿来主义”,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剧种,流行音乐、西方歌剧、影视插曲都能成为沪剧音乐的元素,例如:《铁汉娇娃》即改编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号机密》则是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创作。
沪剧与莫高精神
茅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创作《敦煌女儿》的艰辛历程。她在敦煌当地被毒蝎子咬伤,却依旧坚守,这段经历让她体悟到:正是岁月的磨砺以及西北广袤天地的锻炼,才塑造了樊锦诗坚韧而执着的性格,更是让她亲身体会到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更坚定了茅老师献身沪剧事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
互动与表演
现场观众跟随着茅善玉老师经历了一次美妙的沪剧艺术之旅,在互动环节,两位戏迷老师分别与茅老师合唱两首沪剧选段,赢得了满场的喝彩。
讲座期间,茅老师为大家演唱了《敦煌女儿•守望理想》选段,亲切的乡音,动人的歌喉,使得在座的各位观众欲罢不能。
讲座结束后,茅善玉老师与主办方领导亲切合影。
本次的《沪剧与上海文化》讲座不仅是一次了解沪剧、走近沪剧的艺术欣赏,更呼唤起大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担当。正是有像茅善玉老师这样甘于坚守和奉献的艺术家们,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上海市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华科路268号 电话:021-69228890
技术支持:青浦教育信息中心